而對很多的企業來說,智能制造有什么好處、如何才能簡單有效地對生產流程進行升級,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在全球制造業正面臨新一輪產業分工的背景下,留給中國制造業的時間并不寬裕。
制造業天然的復雜性,注定了這條路將極其漫長。也是為什么,虎嗅“成就制造業轉型升級 智變未來”的節目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會成為我們討論的主題。
為什么智能制造如此重要?
前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世界銀行經濟顧問霍利斯·錢納里曾在《工業化和經濟增長比較研究》一書中指出:“以制造業增長為代表的經濟結構轉變,會加速經濟增長進程;制成品出口導向國家,經濟結構變化速度較快,國內外產業聯系程度更高,制造業對增長貢獻也更大?!?/span>
以我國為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從貧窮落后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高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成功利用了人口帶來的勞動力優勢。各行各業都融入了全球產業鏈、參與到國際分工中去,最終成為成為了“世界工廠”。
據工信部最新數據,2019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26.9萬億元,占全球比重28.1%,連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但經過40年發展,這樣的模式正逐漸面臨著來自內外兩方面的挑戰。
一方面來自內部,國內制造業“用工荒”逐年加劇,疫情之后一度成為社會熱點。這背后是人口紅利使低端產業造成了對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而年輕群體則不再滿足于傳統制造業工人微薄的收入。在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下,轉而尋求快遞員、騎手、網約車等新的社會需求職業。
為了招到更多的工人,工廠不得不提高薪資待遇。而勞動力成本的水漲船高,進一步導致了制造業開始出現新一輪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遷移的現象。
另一方面則在外部,以德國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美國“智能制造領導聯盟”、英國《英國工業2050戰略》等等為首。在國際范圍內,多個政府或組織正在大力推動新型高自動化制造形式,下一代工業制造已逐漸成為新的趨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制造強國”戰略。在第一個“十年綱領”《中國制造2025》中,將“中國智能制造”作為發展的主要方向。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以“機器換人”的方式,緩解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用工問題。
今年4月則更進一步,中共中央對“新基建”的定義進行了解釋,并在“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明確將“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列為了主要的發展推動方向。
緊接著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又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p>
在十四五“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下,“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也成了中堅的推動力量。
對于還在猶豫的工廠來說,在用工的壓力與“新基建”等政策的指導下,前進的方向逐漸清晰起來:在IoT與大數據等技術的加持之下,通過對傳統產線數字化的改造與建設,將達到生產效率與成本的進一步優化。
這不僅是局部工廠的解決方案,更是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所采取的必要的生產方式的變革。
Copyringt ? 浙江創為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浙ICP備16008480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