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制造概念
“智能制造”可以從制造和智能兩方面進行解讀。首先,制造是指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對零部件進行裝配的過程。通常,按照生產方式的連續性不同,制造分為流程制造與離散制造(也有離散和流程混合的生產方式)。根據我國現行標準GB/T4754-2002,我國制造業包括31個行業,又進一步劃分約175個中類、530個小類,涉及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
智能是由“智慧”和“能力”兩個詞語構成。從感覺到記憶到思維這一過程,稱為“智慧”,智慧的結果產生了行為和語言,將行為和語言的表達過程稱為“能力”,兩者合稱為“智能”。因此,將感覺、記憶、回憶、思維、語言、行為的整個過程稱為智能過程,它是智慧和能力的表現。
目前,國際和國內尚且沒有關于智能制造的準確定義,但工信部組織專家給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描述性定義: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具有以智能工廠為載體,以關鍵制造環節智能化為核心,以端到端數據流為基礎、以網絡互聯為支撐等特征,可有效縮短產品研制周期、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降低資源能源消耗。這實際上指出了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管理要求、主要功能和經濟目標,體現了智能制造對于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我國技術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企業在智能制造實施和升級改造過程中往往茫然不知從何做起。因此,以下將根據智能制造的描述性定義,提出關于智能工廠、制造環節及裝備智能化、網絡互聯互通、端到端數據流等四個方面的初步認識,以期說明智能制造的主要內容。
2、什么是智能工廠
智能工廠是實現智能制造的載體。在智能工廠中通過生產管理系統、計算機輔助工具和智能裝備的集成與互操作來實現智能化、網絡化分布式管理,進而實現企業業務流程、工藝流程及資金流程的協同,以及生產資源(材料、能源等)在企業內部及企業之間的動態配置。
一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現智能制造的利器就是數字化、網絡化的工具軟件和制造裝備,包括以下類型:
計算機輔助工具,如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E(計算機輔助工程)、CAPP(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CAM(計算機輔助制造)、CAT(計算機輔助測試,如ICT信息測試、FCT功能測試)等;
計算機仿真工具,如物流仿真、工程物理仿真(包括結構分析、聲學分析、流體分析、熱力學分析、運動分析、復合材料分析等多物理場仿真)、工藝仿真等;
工廠/車間業務與生產管理系統,如ERP(企業資源計劃)、MES(制造執行系統)、PL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DM(產品數據管理)等;
智能裝備,如高檔數控機床與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3D打印機)、智能爐窯、反應釜及其他智能化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等;
新一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是一個覆蓋更寬泛領域和技術的“超級”系統工程,在生產過程中以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為主線,還伴隨著供應鏈、訂單、資產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如圖1所示。
圖1:智能制造生命周期管理
在智能工廠中,借助于各種生產管理工具/軟件/系統和智能設備,打通企業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維護的各個環節,實現產品仿真設計、生產自動排程、信息上傳下達、生產過程監控、質量在線監測、物料自動配送等智能化生產。下面介紹了幾個智能工廠中的典型“智能”生產場景。
場景1:設計/制造一體化。在智能化較好的航空航天制造領域,采用基于模型定義(MBD)技術實現產品開發,用一個集成的三維實體模型完整地表達產品的設計信息和制造信息(產品結構、三維尺寸、BOM等),所有的生產過程包括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工裝設計、產品制造、檢驗檢測等都基于該模型實現,這打破了設計與制造之間的壁壘,有效解決了產品設計與制造一致性問題。制造過程某些環節,甚至全部環節都可以在全國或全世界進行代工,使制造過程性價比最優化,實現協同制造。
場景2:供應鏈及庫存管理。企業要生產的產品種類、數量等信息通過訂單確認,這使得生產變得精確。例如:使用ERP或WMS(倉庫管理系統)進行原材料庫存管理,包括各種原材料及供應商信息。當客戶訂單下達時,ERP自動計算所需的原材料,并且根據供應商信息即時計算原材料的采購時間,確保在滿足交貨時間的同時使得庫存成本最低甚至為零
Copyringt ? 浙江創為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浙ICP備16008480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杭州